東方日報A1:基孔肯雅熱殺埋身 屯門尖東最餵蚊 (This content only provides in Chinese version)
廣東省佛山市爆發基孔肯雅熱疫情,截至8日,本港已錄得5宗輸入個案,食環署昨日公布8月份第一批涵蓋13個監察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當中屯門區掃管笏的指數最高達16.4%,緊隨其後的地區指數依次為尖沙咀東7.4%,北角7.1%及馬鞍山6.5%等。立法會周二(12日)將討論政府防蚊工作,多名議員要求當局加強滅蚊工作,當局指,今年1月至7月期間,食環署已就公共衞生向建築地盤展開77宗檢控、其他處所亦有7宗,強調如有證據顯示處所負責人塞責、導致蚊子孳生,食環署可按最高罰則第4級罰款2.5萬元及每日罰款450元加以懲處。
衞生防護中心昨日表示,本港迄今錄得5宗輸入個案,有一宗可能個案,昨單日沒有新增個案。衞生防護中心昨再發信提醒醫生,為臨床症狀符合基孔肯雅熱的患者安排檢測,不論其旅遊史。根據臨床判斷,亦應考慮為有任何基孔肯雅熱症狀並有到訪受影響地區旅遊史的患者進行檢測。中心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會提供免費檢測,以確保及早診斷。
港府高層昨強調,廣東省佛山市有基孔肯雅熱爆發,香港和內地接觸緊密,出現輸入病例不出奇,政府已在口岸加強滅蚊工作,相關部門亦已加強滅蚊,以往蚊患指數達到20%,食環署會到相關地點滅蚊,現時當蚊患指數達到10%,加強滅蚊工作,有信心基孔肯雅熱可受到控制。
不過,食環署昨日公布8月份第一批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卻顯示,屯門區掃管笏的指數最高達16.4%,市區多個監察點的蚊患指數也不低,食環署指,8月正值香港的雨季,炎熱多雨的天氣有利蚊子迅速繁殖。食環署會密切監測情況。根據該署監察蚊患指數的指標,今年8月的蚊患指標,相較2021年至2024年同期已有略高之勢。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委員會周二會討論政府防控基孔肯雅熱的工作,多名議員均致函要求政府加強滅蚊,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則指,今年1月至7月期間,食環署已提出84宗檢控,包括77宗涉及建築地盤的個案,7宗涉及其他處所。該署指,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第27條,食環署可發出法定通知要求處所負責人跟進,如不獲遵從,處所負責人最高可被判處第4級罰款2.5萬元及每日罰款450元。如有證據顯示處所負責人塞責導致有蚊子孳生,食環署亦可採取檢控行動,處以上述懲罰。
食環署強調,接獲衞生署通報出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後,會即時在個案病者的居所、入住的醫院,以及於傳染期到過的地方的250米半徑範圍內進行調查及針對性滅蚊工作,包括消除蚊子滋生地及潛在蚊子孳生地,以及於樹木茂密的地點進行密集式霧化處理工作,以殺滅成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