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weather 32°C Humidity 68%
2024.08.01

嶺大學者獲選香港工程科學院青年會員 首創全港蚊患預報系統 (This content only provides in Chinese version)

每年夏季除了為香港帶來悶熱潮濕的天氣外,一旦防控不足,部分地區更有機會出現嚴重蚊患。嶺南大學研究團隊在政府及合作夥伴的資助下,研發香港首創的蚊患預報系統,重點提供未來三日、每日三次覆蓋全港各區的蚊患風險指數,提升社會各界的防蚊意識,並助力減低蚊傳疾病對公眾健康構成的威脅。

領導是次官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副教授及主任、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研究所副主任王沛欣教授,憑藉她在工程領域的傑出貢獻和專業知識,獲選為2024年度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青年會員(Young Members Section, YMS),成為香港僅七位獲選學者之一。王沛欣教授冀透過其創新科研項目解決社會問題,造福香港,並與香港工程科學院同仁攜手努力,未來為產學研協作及推動工程創新作出更多貢獻。

 

潮濕天氣較易滋生蚊患,其中白紋伊蚊更具有傳播登革熱風險。▲ 潮濕天氣較易滋生蚊患,其中白紋伊蚊更具有傳播登革熱風險。

 

 

提起蚊患,具有傳播登革熱風險的白紋伊蚊相信最為港人熟悉。不過,原來在港發現的蚊子品種多達七十種,其中三帶喙庫蚊亦可傳播日本腦炎,應當作出持續監測。王沛欣教授指出,嶺大研發的嶄新蚊患預報系統,可填補現有監測系統的不足,以食環署在全港多區設置逾64個監察區域,集中利用誘蚊器監察和記錄白紋伊蚊為例,雖然對推展相應防蚊及滅蚊措施有一定幫助,惟未能覆蓋其他蚊種,加上每月僅發放一次分區誘蚊器指數,屬於滯後數據,難以做到防患於未然。

 

王沛欣教授率領研究團隊,透過引入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研發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及地理資訊系統(Geospatial Science),以及政府的開放數據等實用資訊,生成可供社會各界參考的「蚊患風險指數Mosquito Risk Index (MRI)」及「蚊患風險地圖」。

設置智能滅蚊燈  實時收集數據

是次為期18個月的研究項目,獲得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夥伴研究計劃及合作夥伴捷寶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合共提供330萬港元資助,至今已開展一年多。王沛欣教授表示,隨著AI運算速度不斷提升,而政府亦於2018年公布開放數據政策,為開發蚊患風險預報系統帶來強而有力的支持,使她可透過引入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研發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將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及地理資訊系統(Geospatial Science),與政府的開放數據、香港天文台實時和預報氣象數據互相結合,再利用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計算,生成可供社會各界參考的「蚊患風險指數Mosquito Risk Index (MRI)」及「蚊患風險地圖」。

 

 

智能滅蚊燈及氣象站兩項人工智能物聯網裝置功能各異,前者專責滅蚊並記錄滅蚊數量、蚊種等資訊;後者則採集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等實時天氣數據。▲ 智能滅蚊燈及氣象站兩項人工智能物聯網裝置功能各異,前者專責滅蚊並記錄滅蚊數量、蚊種等資訊;後者則採集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等實時天氣數據。

有關項目主要由兩項人工智能物聯網裝置構成,包括智能滅蚊燈及氣象站。王沛欣教授闡釋,智能滅蚊燈專責滅蚊並記錄滅蚊數量、蚊種等資訊;氣象站則採集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等實時天氣數據。為配合碳中和與ESG的發展趨勢,有關裝置採用太陽能板供電設計,只需數小時的間接陽光接觸,便能維持一個星期的操作,加上內置鋰電池,足以應對各種天氣。「通過與社區、學校、政府部門、物業管理及企業合作,我們現時已成功在全港18區安裝超過50台智能滅蚊燈系統,實時採集並傳送滅蚊與氣象資訊。」

 

市面出售的滅蚊燈種類繁多,嶺大研發的項目特點在於能配合香港智慧城市發展,收集數據以預測蚊患風險指數,助社會適時制定防治蚊患的策略。▲ 市面出售的滅蚊燈種類繁多,嶺大研發的項目特點在於能配合香港智慧城市發展,收集數據以預測蚊患風險指數,助社會適時制定防治蚊患的策略。

蚊患風險指數分八個等級 及早進行防控  

為方便社會各界及相關機構根據不同的蚊患情況,及早部署應對方式,王沛欣教授稱,嶺大研究團隊特別將蚊患風險指數分為八個等級:一至三級屬低風險、升至四級應持續監測、達到七或八級更必須加強滅蚊力度及找出蚊患來源,甚至考慮通報衞生機構,以便進行有效的疾病監控。事實上,若從指數發現某個地區的蚊患風險連續三日呈上升趨勢,已反映有滅蚊需要。

「蚊患風險平台(Mosquito Risk Index, MRI)能預測未來三天的蚊患風險指數,有助社會各界及普羅大眾從中掌握香港各區實時的蚊患情況,確保置身於持續錄得高風險區域的屋苑或市民,可及早作出防蚊及滅蚊的準備,如管理公司可加強噴灑殺蟲劑,市民則配備蚊怕水或穿著長袖衣服等。」王沛欣教授補充說。

 

嶺大通過滅蚊燈將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監察捕捉到的蚊子數量及品種。▲ 嶺大通過滅蚊燈將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監察捕捉到的蚊子數量及品種。

「市面出售的滅蚊燈種類繁多,嶺大研發的項目特點在於能配合香港智慧城市發展,收集數據以預測蚊患風險指數,有助社會適時制定防治蚊患的策略,以及減少因長期開啟滅蚊燈所產生的額外成本。我們同時亦會把滅蚊燈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監察捕捉到的蚊子數量及品種,有關數據亦可以作為蚊患管控的參考指標,以評估滅蚊措施的成效。」

 

嶺大團隊已成功開發出新一代輕便版智能滅蚊燈,大大減低佔用空間,進一步擴闊適用範圍。▲ 嶺大團隊已成功開發出新一代輕便版智能滅蚊燈,大大減低佔用空間,進一步擴闊適用範圍。

開發第二代輕便版  擴闊適用範圍

自蚊患風險指數推出以來,王沛欣教授喜見受到物業管理公司、發展商、清潔公司及學校等不同行業及機構歡迎,並藉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蚊及滅蚊措施。「為擴闊智能滅蚊燈的適用範圍,我們早前開發出新一代輕便版,滅蚊燈可以掛起,大大減低佔用空間,現正提供不同業界進行試驗階段,期望未來可得到各行業、機構及政府部門進一步支持量產,並收集更多具參考價值的數據,為預防蚊患作出更大貢獻。」

有關平台目前已運作超過一年,市民可透過瀏覽嶺大的蚊患風險平台(geoaimq.ln.edu.hk),取得各區實時及預測的蚊患情況。